日本明治時期 東京學院派 銅雕『okimono』母哺子立像 印章標記

日本明治時期 東京學院派 銅雕『okimono』母哺子立像 印章標記
這件大型且極其沉重的日本明治時期(Meiji Period Tokyo School Bronze Sculpture)東京學派高品質的青銅雕像,描繪的是一位母親身穿傳統和服,但赤腳,頭髮用梳子紮成漂亮的髮髻,露出乳房哺育幼子,溫柔地看著懷中嬰兒,神情慈愛,嬰兒依偎在母親的胸前,傳遞出一種溫暖、寧靜且充滿愛意的氛圍,細節處理精妙,工藝精湛,展現了母子之間親密無間的情感聯繫。通身取銅料鑄成,質感厚重堅實具存在感。
這件精美的明治時期雕塑作品,描繪了普通平民在日常卑微追求中,所展現的高尚品格……例如:家庭親情、田間勞作、鄉村生活等,這是當時東京學派雕塑中經常探討的主題。這一流派的另一個典型特徵是藝術家卓越的技術能力和精湛的青銅加工水平。例如:藝術家在鑄造後對銅器表面細節的不同處理,關注體現在人物精緻的五官、皮膚和她的衣服之間的細微差別,以及栩栩如生的姿勢。明治時期的東京派以其卓越的青銅雕塑而聞名,這件作品體現了那個時代最精湛的工藝,明治時期(1868-1912)青銅雕塑的傑出典範,東京學派的藝術遺產。
東京藝術學校(The Tokyo Art School )成立於 1887 年,創作了日本傳統風格和歐洲新古典主義風格的作品。在 19 世紀後期之前,日本很少製作自然主義的青銅人物像,日本青銅鑄造技術因東京藝術學校聘用的意大利青銅雕塑家文森佐·拉古薩 (Vincenzo Ragusa) 引進西方技術而得到加強。1907年,政府發起並贊助了繪畫和雕塑比賽,西式雕塑家的作品開始得到官方認可。一群藝術家開始從歐洲雕塑的學院派風格轉向羅丹的浪漫寫實風格。許多日本藝術家前往歐洲,在西方藝術家的工作室裡直接學習,藤川雄三(1883-1935)曾在羅丹手下學習過一段時間。
19世紀後期,為了滿足西方的巨大需求並促進民族工業的發展,明治政府鼓勵製造日本傳統藝術品以供出口。由於國際博覽會將日本藝術品介紹給更廣泛的觀眾和西方需求的增加,這一運動也得到了加速。石川公明(1852-1913 年)是最著名和最有影響力的雕塑家之一,他認為保持日本傳統技能很重要,並積極聚集了才華橫溢的雕塑家。1890 年,他被任命為東京美術學院的委員,即該學院成立一年後。他與 Takamura Koun (1852-1934) 等人一起指導年輕的雕塑家。最終,「東京學派」 ‘Tokyo School’一詞在西方出現,用於表示明治時代最好的雕塑,並適用於象牙和青銅。
在江戶時代,一般平民建造「床の間」’凹間’被認定是禁止的奢侈行為,而明治時代之後在和室設置凹間就變得十分普遍。「床の間」和室的精神象徵,台灣較常聽到的說法是(凹間,壁龕)。壁龕在和室裡向內凹,比塌塌米再高出一些,據說是以前禪宗僧侶用來放置供品的地方,後來常用來陳列掛軸、花藝或工藝品,是日式傳統和室裡的必要元素。而壁龕的擺設也透露出主人的氣質,也代表建築的精神象徵。
『okimono』是一種雕刻藝術品,多半運用於凹間。(凹間又稱床之間,是日式建築裡和室的一種裝飾。在房間的一個角落做出一個內凹的小空間,主要由床柱、床框所構成。通常在其中會以掛軸、插花或盆景裝飾。凹間和其中的擺飾是傳統日本住宅內部必備的要素。)okimono的材質分為木雕、牙雕、瓷器和金屬(銅或鐵)雕刻等,在明治時期,許多okimono出口並被西方國家的收藏家收購。
明治天皇親自參與了1900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中日本館的展覽事務,由最優秀的雕刻師代表日本出席,精美的雕塑保留了傳統日本工藝的藝術品,引起了西方國家對於日本工藝的濃厚興趣。為歐洲市場所設計的這些okimono稱為“Tokyo school”(東京流派),這個詞現在廣泛地被專門研究okimono的專業文獻中被使用。在主題上,關於工作中的人物(尤其是農村的日常生活)、老人與孩童、和各類顯示出日本文化底蘊的工作形象深受歐洲國家的歡迎和喜愛,並未過分美化,或特意將其肢體動作的呈現美感。okimono和日本文化歷史的緊密相連,而同一時間,也成為新創意藝術的展現領域。它反映出日本明治時期藝術的多元複雜性,包含保留國家傳統工藝、以及東方主義的展現,所謂的『東方主義』,就是歐洲人所感知到的東方文化的意象。以這個層次來說,okimono可以視之為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樑。
署名:署名於底座並有鑄造廠的印章標記。
尺寸:24.1 x 26.2 x 74.3 cm
總重:約 21.2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