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銅佛 慈濟宮 保生大帝造像

清代 銅佛 慈濟宮 保生大帝造像
慈濟宮保生大帝造像,銅質鑄造,臉龐豐盈,眉眼清秀,身穿長袍,神態安然,雙手置膝施法印,正襟危坐於龍椅,雙足踩於猛虎背上,氣勢威風凜然,工藝精良,形神畢肖,予人正直忠厚、誠信慈悲之感。
據文獻記載,保生大帝為北宋閩南人士,本名吳夲(夲音ㄊㄠ」,「急速」或「往來相見」之意,非「本」字。另一說「夲」只是「本」的異體字,因其字「華基」,「基」字與「本」為同義互訓),字華基,號雲衷、悟真,生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三月十五日(979年4月19日),福建路泉州同安縣白礁鄉積善里(今屬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區角美鎮白礁村)。
宋仁宗景祐三年五月初二(1036年5月29日),吳夲為了幫急症病患採藥,前往青礁的大雁東山,卻失足墮崖而羽化,享年五十八歲。在吳夲仙逝後,當地居民得知後,為追悼吳夲,紛紛塑像祭拜並私謚「醫靈真人」。至南宋時成為官方承認之信仰後,開始有皇帝給予封號。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追封「大道真人」民間因此又稱「大道公」。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梁鄭公(梁克家)以吳夲之神蹟奏請賜廟額,而敕封「慈濟」,青礁龍湫廟與白礁醫靈神廟因此均改稱為「慈濟廟」。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詔改廟為宮,兩間廟因而改稱「慈濟宮」。
保生大帝在臺灣早期是同安人移民信仰中心,隨同安縣移民遷徙,至今已不分原籍畛域,成為重要的台灣民間信仰之一。臺灣奉祀保生大帝廟宇以臺南市學甲慈濟宮、臺南市祀典興濟宮、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新北市樹林濟安宮、臺中市賴厝廍元保宮、高雄苓雅區五塊厝慈聖宮等最為著名。
保生大帝的神像常被塑成有虎為伴或以騎虎姿態出現虎,相傳有一隻猛虎常常在山間為害吞食路人,有一次吞食了一位盛裝的婦人,婦人的髮釵卡在牠的喉中,老虎至保生大帝處求助。保生大帝告知,若要位祂醫治,則必須永不害人。經保生大帝救護後,從此不再傷害生靈,並成為保生大帝的座騎。或許台灣民間虎爺的信仰,是緣起保生大帝的奉祀也說不定。
尺寸約:11.2 X 9.3 X 7.5 cm 重1.4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