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 汝窯 青釉 仿青銅弦紋雙耳壺
宋徽宗曾燒造諸多汝、官窯器形類似青銅器,作為替代銅製的祭祀禮器;宋代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龍泉窯等多有燒製,祭祀用禮器含有尊貴與傳承的一面;本壺形與西周-楊姞壺、春秋-噩侯壺極為相近。洗口,直長頸,溜肩,鼓腹,圈足,以三支釘墊燒,瓶體環繞三道凸弦紋,壺頸部兩側獸形銜環耳,簡化青銅器器身紋樣及獸首銜環,造型雋永古樸。
宋徽宗曾燒造諸多汝、官窯器形類似青銅器,作為替代銅製的祭祀禮器;宋代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龍泉窯等多有燒製,祭祀用禮器含有尊貴與傳承的一面;本壺形與西周-楊姞壺、春秋-噩侯壺極為相近。洗口,直長頸,溜肩,鼓腹,圈足,以三支釘墊燒,瓶體環繞三道凸弦紋,壺頸部兩側獸形銜環耳,簡化青銅器器身紋樣及獸首銜環,造型雋永古樸。
長頸瓶,喇叭形侈口,細長頸,圓腹,平底,矮圈足。胎骨輕薄,全器施青釉,釉薄而明亮。釉色粉青,釉層瑩潤,幽雅凝重,瓶底三點支釘燒,足緣滿釉,胎土呈香灰色。頸腹共飾弦紋六道,造型修長典雅。瓶身嬌小,其細長頸拉坏及燒製製作難度高,需一氣呵成收口,燒窯時加溫需慢,太快易變形爆裂失敗,製作難度頗高。
「膽瓶」名稱源自外形,長頸大腹,形如懸膽。圓口、寬頸、腹碩圓。矮圈足、圈足外敞、曲線柔和狀若懸膽;底足圈內三支釘痕,部分露出淺黃色胎色。膽瓶造型典雅曲線優美,始燒於唐代至清中晚期,盛行於宋代。卧薪嚐膽勵志的寓意贏得文人共識,加深其文化底藴。真的厚釉上幾乎都有針孔,針孔的成因在於釉層中較大的氣泡,還沒完全飄散出去,在表面造成的痕跡。在古瓷並不把針孔當成瑕疵看待。
碗身較矮,淺腹,碗底心內凹,以碗壁充當圈足,故稱臥足碗。器身內外施天青釉,碗外浮雕蓮瓣紋2道,蓮瓣紋以浮雕方法繪製。
足內三支麻釘支燒。臥足碗底部滿釉,無露胎圈足,支釘燒痕亦未露出底面,因此器底光滑是其最大特點。
此種碗形在宋代耀州窯已經出現,臥足較小。明代臥足碗很流行,永樂時碗底心拱起,宣德時期臥足碗趨於渾厚,成化時期臥足碗胎較薄,碗式淺,底徑較大。清代亦有燒製。
尺寸約:20 x 20 x 7.5 cm
菊瓣洗的造型別緻,32瓣菊瓣紋路清晰,釉上開片,盤底三支釘。
尺寸約:16.5 x 16.5 x 3.8 cm。
天青釉水仙盆,呈橢圓形狀,敞口,淺壁漸收,平底,底邊凸出窄邊稜,四雲頭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體滿布天青釉,有細碎開片,釉質勻潤,底邊釉積處略含淡碧色,稜角釉薄處呈淺粉色。裹足支燒,底部有六個細小如芝麻的支釘痕。整體造型端莊渾樸,線條優美流暢,釉色溫潤,瓷質細膩,如雨過天青的寧靜開朗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