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 寶石紅釉 柳葉瓶 款大明宣德年製
瓶撇口,細長頸,錐形身,豐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內凹,器身細長,形似柳葉,故又有「美人肩」之稱。器外通體施紅釉,釉色鮮紅並帶類似橘皮上的針孔氣泡眼,施釉均勻,釉面瑩潤,口沿邊呈現白邊,為宣德官窯紅釉特徵之一「燈草邊」。釉料在底部停止,底白釉泛青。胎骨勻細,圈足露白胎,間帶鐵質斑點。器底青花六字「大明宣德年製」雙圈楷書款。
瓶撇口,細長頸,錐形身,豐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內凹,器身細長,形似柳葉,故又有「美人肩」之稱。器外通體施紅釉,釉色鮮紅並帶類似橘皮上的針孔氣泡眼,施釉均勻,釉面瑩潤,口沿邊呈現白邊,為宣德官窯紅釉特徵之一「燈草邊」。釉料在底部停止,底白釉泛青。胎骨勻細,圈足露白胎,間帶鐵質斑點。器底青花六字「大明宣德年製」雙圈楷書款。
茶盞,大口圆唇,弧腹斜收,圈足。厚胎,器身施紅、藍、綠交織之多彩釉,澤色濃艷,外以綠釉為底,散落藍斑,色翠嫩瑩亮;內以紅釉為底藍釉斑點滿布,口沿處露白,不同色塊間形成柔和的色彩融合與轉化。整作運藝精湛,弧曲暢順,比例勻稱,融會水墨畫中潑墨效果與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精神,美韻獨具,個人風格盡現。
茶盞,大口圆唇,弧腹斜收,圈足。厚胎,器身施紅、藍、綠交織之多彩釉,澤色濃艷,外以綠釉為底,一抹紅霞散落藍斑,色翠嫩瑩亮,富含變化;內以紅釉為底藍釉斑點滿布,口沿處露白,不同色塊間形成柔和的色彩融合與轉化。整作運藝精湛,弧曲暢順,比例勻稱,融會水墨畫中潑墨效果與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精神,美韻獨具,個人風格盡現。
水盂玲瓏小巧,歛口,無頸,豐肩,圓腹,腹下漸收,圈足,整器線條流暢自然,挺拔飽滿。外內滿施紅釉,柔和滋潤,釉厚稠重,黏稠度大有鈞紅釉的流釉現象,紅豔濃郁的釉上苔點綠斑,更有豇豆紅釉的趣味,足底露胎,胎質細膩,底部落款「庆賀」。
膽瓶形制、直口、隱圈足,口部鍍金裝飾。其製作工序相當繁複:在已經高溫燒成的白瓷上先以吹釉方式,將洋紅彩釉滿佈為底,晾乾之後,打稿設計圖案,才將稿上的花葉、蝙蝠等…紋飾,以針線勾出,再將勾出的紅釉去掉,再重新上彩繪,並以細針筆在胭脂紅地上錐剔出卷草紋,非常細膩的工藝,口沿的描金,也需要再次入窯燒製,從成型、打樣、錦地、加彩、多次窯爐燒製需耗費極高成本,多次入窯也讓成品率更低。
高足蓋碗,侈口窄唇,深弧壁,高圈足中空,頂蓋帶鏤空鳥形鈕,全器內外通施釉,釉色甜白,以釉上紅彩為飾。碗口沿飾如意雲紋邊一周,碗身及蓋外壁各以紅綵繪有一對五爪翼龍,一前一後,大步奔行飛舞,雙龍之前各繪有一珠,是為雙龍戲珠;隙地加飾火焰雲紋;高足蓋碗一般使用於宗教儀禮當中,成為像神供奉的聖物,通常用於盛裝鮮奶、酥油、青稞酒、清水等供品。從古代畫作中,高足碗類型的器皿也是桌上盛放果子、饅頭等的容器,有的捧果子的侍者手上所執容器也作高足碗式,利於持握。
紅釉結晶斑建窯,是在紅釉盞上先過釉,然後採用點滴鉛白成斑點狀,再入窯燒製。 盏口外撇,腹部較長,帶有弧度,弧壁線條流暢,淺圈足,底款竹刀雕「御供」二字,造型古樸渾厚,釉層凝厚飽滿,灑落有結晶斑窯變釉,清淡含蓄、洗練悠遠。
觀音瓶侈口,寬頸,圓肩,碩腹,順著線條而下腹部內收,至足稍向外伸延,器內施白釉,器表施銅紅釉,釉色紅,釉質凝厚、色澤鮮艷,呈現強烈的鏡光,器底施白釉,足底露胎。底以青花書「大清康熙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款。銅紅釉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以高溫還原焰燒成,容易受火焰的影響而成各種變化,能有如此紅豔的發色,非常難得。紅釉自明宣德後斷燒,直至康熙復燒成功,郎窯紅恢復了元明以來的高溫銅紅釉工藝,其似初凝牛血一般鮮紅濃豔的釉色,可與飲譽中外的明代宣德寶石紅釉並肩齊名。燒造過程中對燒成的氣氛、溫度等技術指標要求很高。本品器形秀長俊美,線條勻稱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