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 定窯 白釉 劃花 長頸膽瓶 款尚食局
古陶瓷 定窯 白釉 劃花 長頸膽瓶 款尚食局
長頸瓶,直長頸略呈漏斗狀、溜肩、梨形碩腹、圈足。口沿為芒口鑲嵌銅口,矮圈足亦包銅以作為保護。胎骨輕薄,堅硬潔白,刻花犀利流暢。釉面潤澤呈現牙白色,表面可見到釉汁流淌所造成的條狀「淚痕」,宛如垂淚,故稱淚痕。淚痕表象僅見於北宋定窯器,唐至五代定瓷並無此特徵,
長頸瓶,<宋人徐兢在《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所描述的,「花壺之製,上銳下圓,略如垂膽」之「花壺」即屬此類。值得一提的是,宋元花瓶與酒瓶間並無鴻溝壁壘,二者在功能上完全可以自由轉換,酒瓶盡飲後,即可轉作花壺,以備清賞,正是「可是近來疎酒盞,酒瓶今已作花瓶」。乾隆製詩《官窯膽瓶戲成口號》也直言「古瓶盛酒後替花,花酒由來本一家」。既可為市井瓦肆中的酒醋買裝容器,也當得四般閒事中的香花清雅之具。
北宋早期,定窯選用正燒,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以後,定窯創造了覆燒的技法。器腹以「一面坡」的刀法刻花,以斜刀淺刻劃纏枝花,刀筆迅快,剛勁有力,繞飾腹部,紋線疏簡。圈足以行書落款「尚食局」(供奉皇帝膳食的單位)。研判為酒器,漏斗狀瓶口利於倒酒,也容易注酒,可能就是隋唐時期流行酒壺。日本清酒標準常見的酒壺德利,器型有類同之感。
尚食局是古代中國負責供應皇家伙食的機構,北宋設有六尚局,尚食局為其一,其餘為司膳(之下有典膳、掌膳)、司醞(之下有典醞、掌醞)、司藥(之下有典藥、掌藥)、司饎(之下有典饎、掌饎),另有司醫。
北宋定窯白瓷有三大特徵:「象牙白釉」、「蠟淚痕」和「竹絲刷痕」。
尺寸約:13.3 X 13.3 X 29.4 cm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