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名家陶藝 柴燒 鈞釉 三足爐 邢國政

早期名家陶藝 柴燒 鈞釉 三足爐 邢國政
柴鈞釉三足爐,爐身呈扁圓形,鼓腹設計厚實飽滿,顯得氣勢渾樸穩健。肩部略有收斂,柔和過渡至口沿。口沿微微外撇,線條流暢,增添典雅氣韻,且便於取放。爐底設有三足,足部小巧結實,提升了整器的穩定性與立體感。上寬下收的造型比例勻稱,流露出傳統與現代審美兼容的韻味。鈞釉獨特色彩,表面釉色變化豐富,融合紫、藍、灰、淡紅等色彩,色澤如雲霞流動,展現鈞釉“窯變”的神秘魅力,柴窯高溫燒製,釉面微現自然火痕與斑駁光影,具有渾然天成的藝術效果。全器色調柔美、層次分明,不同角度下會見到細膩釉層流動與隱約光澤,透露低調卻蘊含深意的美感。釉層厚實細密,手感溫潤如玉,視覺上兼具古樸與優雅。三足爐其原始功能與名稱應為「洗」,做為裝盛用水與洗滌器具,在十九世紀晚期,其功能轉變為宗教儀式祭祀用「香爐」。
柴燒鈞釉的特徵主要體現在釉色和窯變效果上,呈現出獨特的自然美感。 柴燒鈞釉的釉色多樣且富有層次,柴燒鈞釉的釉色主要基調為青藍,但在高溫窯燒過程中,會因木灰落灰和窯內氣氛的變化而產生多樣的釉色變化,呈現出豐富的層次感和獨特的窯變效果,並在窯變過程中產生奇特的斑駁效果。在柴燒過程中木灰落灰形成的自然釉色,以及窯火留下的痕跡,這些都共同構成了柴燒鈞釉獨特的藝術魅力。
此件柴鈞釉三足爐以穩重渾厚的造型和雲霞般流美的釉色,將古今藝術精髓融於一器。一爐在手,可觀柴燒之變幻、鈞釉之神秘,是集工藝、審美和文化價值於一身的藝術珍品,完美展現柴燒鈞釉器具在光影、溫度下所孕育的獨特之美。這件三足爐無論作為香爐、花器或純粹陳設觀賞,皆展現非凡的藝術品味與文化底蘊。
在禹州,特別以鈞瓷而聞名,鈞瓷是中國宋代五大名瓷之一,享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美譽,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的盛譽。在禹州神垕,做鈞瓷並名為”國政”的有好幾個,且個個身懷絕技。曾經有一個「神垕三國政」一個順口溜,叫做邢國政的型,辛國政的釉,楊國政的火。
邢國政(1930-2002)
河南禹州人, 鈞瓷大師。15歲時,他跟隨同鄉的一位叔叔來到神垕一家日用瓷窯廠當學徒工。正是從那時起,他與陶瓷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1955年9月,當時25歲的他被調入國營瓷廠,很快就成了第12車間的生產組長。這一年,在周恩來總理的指示下,國家啟動了恢復鈞瓷燒製的計劃,一批在外逃難的鈞瓷藝人被請了回來,在邢國政所在的國營瓷廠成立了鈞瓷車間。1956年10月,經過180多次試驗,鈞瓷終於初步燒製成功。時年26歲的邢國政,見證了鈞瓷試燒階段的整個過程。曾被調入國營瓷、廠禹縣第二陶瓷廠,曾研發成功「蝴蝶瓶」、「通訊瓶」、「消火傘」等一系列高壓電路、通訊電路絕緣陶瓷,曾為禹縣工業公司鈞瓷研究所副所長。成功攻克了鈞瓷的燒成難關。作品《雙龍活環瓶》獲全國工藝美術產業產品評比一等獎,《三足爐》在1994年中國工藝美術名家作品展中獲精品獎。作品亦被河南省博物館永久收藏。
尺寸約:24.5 x 24.5 x 13 cm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