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件 疑19世紀前 尼泊爾 帕拉風格銅佛 綠度母造像

老件 疑19世紀前 尼泊爾 帕拉風格銅佛 綠度母造像
這尊佛像是一尊尼泊爾風格的綠度母造像,其歷史可能追溯至19世紀或更早。度呈坐姿,面容細緻優雅,額部高廣,鼻樑高挺,雙目細長,眉如新月,雙唇微抿,慈穆祥和,呈現優雅而慈悲形象法相莊。左腿舒放橫盤,右腿腳踏蓮花,半跏趺坐於結合了須彌座設計的仰覆蓮台,雙層蓮花瓣靠近台座的上部,下為翻卷的海水。頭頂束高髮髻,配上大耳環,微微側首似在傾聽。雙手持說法印,法身三折枝姿,呈現柔和的軀幹曲線與輪廓,極富動感,其右腳伸出,踏在蓮花上,象徵著她隨時準備起身救度苦難眾生。綠度母是藏傳佛教中的一位菩薩,被視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能解救眾生苦難,整觀作工嫻熟,韻致敦雅雋古,極富美感。
這尊綠度母的工藝品級是十分高的,令人一眼便升起無限敬畏心和歡喜心。其開臉的神韻、身姿的卓越、簪刻的穩重,都在向世人述說其非凡的藝術價值。這尊綠度母也非常特別,以往面部會用泥金。
尼泊爾帕拉風格佛像源於印度東北部的帕拉王朝,其特色是精緻、優雅,並受笈多風格影響,融入了密教元素。 此風格對尼泊爾和西藏的佛像藝術有深遠影響,在馬拉王朝時期達到黃金時代。
帕拉風格銅佛特點
面部與身姿
- 面部圓潤,深目高鼻,帶有微笑。
- 菩薩像常呈現「三折枝式」的婀娜身姿。
- 微側首姿態,有時呈傾聽眾生之意,增添靈性與親和力。
蓮花座
- 蓮花座較高,蓮瓣圓潤,常有往外翻卷的邊緣。
- 蓮座下方通常有束腰與疊澀的須彌座承托,使造像更顯挺拔。
工藝與材質
- 常以失蠟法鑄造,材質多為青銅合金。
- 部分造像會使用火鎏金工藝,用金和水銀結合,使表面呈現閃亮的金色。
歷史與影響
- 發源:始於8世紀印度東北的帕拉王朝,並對後來的尼泊爾和西藏佛像藝術產生巨大影響。
- 傳播:在元代,包括尼泊爾工匠阿尼哥在內的藝術家將此風格帶到藏中及中原地區,形成了「帕藏風格」。
- 黃金時代:在尼泊爾的馬拉王朝時期(13至15世紀)迎來了黃金時代,該時期的造像工藝精湛。
- 價值:由於原產地帕拉王朝滅亡後,傳世的帕拉佛像稀少。
尼泊爾佛像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聞名,通常由紐瓦爾(Newar)工匠以失蠟法鑄造而成。尼泊爾的佛像製作工藝歷史悠久,可追溯至六世紀久,尤其在13至15世紀的馬拉王朝時期達到黃金時代,並以其精湛的工藝和對經文圖像的熟悉度而世代相傳。尼泊爾佛像中對綠度母的塑造也十分熱衷,自8世紀以來,度母便是尼泊爾手工造像中最重要的題,也是尼泊爾造像工藝師們最喜愛的塑造對象。尼泊爾工藝師製作的綠度母佛像,面帶喜色,豐滿腰束,工藝精湛,從體型到裝飾皆具有典型的紐瓦爾人的人體和審美特色。尼泊爾的銅佛像通常由含銅量高達85%-95%的青銅製成,並以精細的鏨刻與錘碟法完成。許多造像會使用火鎏金工藝,將金和水銀混合塗在銅像表面後加熱,使金層牢固附著。
鎏金用來在金屬表面加上金層的裝飾工藝。鎏金層所鍍金面牢固耐久、色澤美麗、厚實滋潤。缺點是鎏金過程使用到有毒的汞。由於鎏金佛製作不易,材質珍貴等..因素,金銅佛像大多形體較小,多供奉於宮廷,寺廟或善信者之佛堂。
尺寸約:28.5 x 30 x 59 cm
總重約:13.1 kg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