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彩 纏枝花卉 綬帶如意耳葫蘆尊 款大清雍正年製
鬥彩將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將兩種工藝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釉面的層次更為多元以及立體。纏枝花卉紋如意耳尊,因瓶口與肩所飾對稱綬帶耳形似如意,故又名「如意尊」。此器形制為雍正朝新創,並延燒至乾隆時期。葫蘆尊亦稱如意尊,為雍窯新出器樣,體態穩重,線條優美。葫蘆尊又稱「雙喜寶珠瓶」,清宮文獻中見有收貯記錄,
鬥彩將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將兩種工藝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釉面的層次更為多元以及立體。纏枝花卉紋如意耳尊,因瓶口與肩所飾對稱綬帶耳形似如意,故又名「如意尊」。此器形制為雍正朝新創,並延燒至乾隆時期。葫蘆尊亦稱如意尊,為雍窯新出器樣,體態穩重,線條優美。葫蘆尊又稱「雙喜寶珠瓶」,清宮文獻中見有收貯記錄,
橄欖瓶,撇口,長頸、溜肩、鼓腹、撇足,形似橄欖。為清代流行器形,器內及外底施白釉,面施粉彩,繪仕女成群,姿態閒適,用色清雅素麗,整體構圖別緻清新。大清雍正年製六字雙行楷書雙圈款。橄欖瓶是非常優美的瓶型,柔和的曲線,從上到下。梅瓶的曲線較為上飄,玉壺春瓶線條較為下沉,過猶不及,不若橄欖瓶的穠纖合度。
雕塑表現女性豐滿胴體造形,形態動感。馬浩善於釉藥色彩的運用,特別重視渲染等技法,用色奔放、大膽。雕塑色澤明豔亮麗,走勢豐富,造形精準俐落,簡而明確,巧妙捕捉到剎那間唯美單純的的人體形象,豐腴飽滿,婀娜多姿,寓意深遠純粹,引人遐思無限,玩味十足。
瓷板畫是畫與瓷的結合,需具有國畫修養的陶瓷美術工作者,既有工藝性,又具藝術性,藝術美是蘊藏於工藝性中。瓷板上表現國畫要比在絹和紙上表現困難,再加上畫片寬大,燒製不易,完成一幅好作品是難上加難。雖製作不易,但其耐久、不容易損壞,永不褪色的特色,利於收藏傳世。
石刻雕像,作拉蒂女神,面龐祥和,身戴瓔珞,乳房豐滿,體態曼妙動人,靈鳥飛至站於右手上,刻畫靈動傳神,打磨精細,工藝精熟,氣韻清寧靜穆。
粉彩九桃天球瓶,瓷胎瓶身,直口,長頸,寬圓肩,大圓腹,矮圈足。胎質潔白,釉質粉潤如雪,白釉如脂,構圖生動如畫,設色雅麗,釉彩粉嫩可以見到顆粒狀浮起,腹部主體爲描繪着層次清晰,繪桃樹一株,軀幹茁壯有擎天之姿,桃枝延伸至瓶頸,桃幹茁壯,綠葉濃淡深淺,相背陰陽,樹上結蟠桃九顆,每支蟠桃也角度各異,果實飽滿枝葉茂盛。桃花含苞欲放或全然盛開,皆具冰清玉潤之質,迴風舞雪之姿。桃樹之旁依偎月季一株,更顯謙遜不爭之德。主體圖案周圍蝙蝠翔飛,色澤豔麗,清晰悅目。碩果嬌花在細潤晶瑩的白底襯托下,華而不俗,美而不妖。成熟的渲染手法和嬌豔的飾彩,非常成功地表現出成熟桃果香濃欲滴的神韻,形成葉有陰陽向背、樹有老枝新芽的精彩效果。足緣露胎,底部施白釉,正中落「大清乾隆年製」三行篆書款。
虎子(馬子)是古代的一種尿壺,背有提梁,一側有一向上的小口供盛載尿液,因經常製成老虎造型而得名。最早的虎子發現於良渚文化的黑皮灰陶質溲瓶。
高永滄的繪畫線條總是充滿了靈動的能量,以符號、線條,類似象形文字的表達。畫面以充滿層次的白色為底,以繽紛的顏彩、線條,觀之有詩意、有禪機。畫框是很特別的鐵框。
袋鼠母女情深,唇齒相依,不能割捨。母親時時刻刻保護自己的兒女,並養育著後代成長。作品給人一種清澈透明的感觀效果,水色融融,色彩流暢飄逸,筆觸、水分流暢瀟灑,畫面光感強烈、明快,袋鼠母女在他細緻的蘸、染、洗、描、抹等等功夫下,充滿藝術個性和超強之生命力。
名家水墨花鳥圖:陳雋甫畫鳥。吳詠香補景。為畫家夫婦琴瑟和鳴之作,扶桑嚴謹的風格與勾勒的筆法,落筆不凡,枝緣綠繡眼其氣韻靈動、蓄勢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