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早期 砧青瓷 三足爐
三足爐形狀端正典雅,清澈湖水藍的釉色清澄雅潤,日本淡藍色的陶器「青瓷」已經被視為最高品質的瓷器。砧青一詞源自於日本,日本將中國青瓷,於南宋時代浙江省龍泉窯的稱為「砧青瓷」。
三足爐形狀端正典雅,清澈湖水藍的釉色清澄雅潤,日本淡藍色的陶器「青瓷」已經被視為最高品質的瓷器。砧青一詞源自於日本,日本將中國青瓷,於南宋時代浙江省龍泉窯的稱為「砧青瓷」。
古陶瓷,綠釉絞胎,唐風立馬雕像,肥美健壯,絞胎是唐代陶瓷的一個新工藝,將兩種或兩以上不同顏色的瓷泥糅合,一般主要是白色與褐色,分別製成泥條,然後再像絞麻花或絞花卷饃一樣將它們絞在一起,制成新的泥料,強調絞泥形成的自然紋理,最後上透明釉燒製而成。
定窯創燒於唐代,經過五代,於北宋時達到鼎盛時期,在元代時雖生產,仍終止於元。胎薄而輕,質地堅硬,色澤潔白,不太透明。
大定(1161年十月—1189年)是金世宗(完顏雍,金太祖完顏阿骨打之孫)唯一的一個年號,一共29年,在位期間剿滅境內契丹族起義,並與南宋簽訂《隆興和議》;政策上保留女真傳統,並以科舉籠絡漢族士人。
仿定窯白釉劃花蓮紋葵口折沿盤,通體施白釉,釉面光亮。口沿一周呈灰黑色“青砂口”,為仿宋代定窯瓷器所鑲銅扣。底單圈劃花蓮紋,逼真地模仿宋代定窯白瓷,釉質緻密細膩,釉色恬靜溫潤,純若凝脂,但因其燒成溫度比宋代定窯瓷器高,致使釉面更加白亮,疑是清代康熙時期仿定窯白瓷的作品。
長頸瓶,喇叭形侈口,細長頸,圓腹,平底,矮圈足。胎骨輕薄,全器施青釉,釉薄而明亮。釉色粉青,釉層瑩潤,幽雅凝重,瓶底三點支釘燒,足緣滿釉,胎土呈香灰色。頸腹共飾弦紋六道,造型修長典雅。瓶身嬌小,其細長頸拉坏及燒製製作難度高,需一氣呵成收口,燒窯時加溫需慢,太快易變形爆裂失敗,製作難度頗高。
唇口,斜直壁,圈足。內器壁近底處描繪青花雙線圈紋,內底心一道澀圈,內底心中央處有一工字款,外器飾公雞、元寶紋飾,唇口以青花紋飾。除圈足著地處與內底心澀圈之外,全器滿釉。。圈足斷面處呈三角形,製作工藝鮮明。為臺灣地區常見的清末民初時期青花品項,民間俗稱為「客家碗」。推測為十九世紀中後期至二十世紀初期,中國粵東地區的貿易瓷器。
花卉紋賞碗,胎質堅密精細,胎薄而顯輕,彈指聲如磬,芒口,斜壁微弧,圈足,足牆微高。碗口曲淺而外壁微向內押入。碗內,碗底以劃花呈現一蓮花,帶方形框,第二圈以四面纏枝蓮紋展開。第三圈以二側雲紋,內包題字”玉匣聊開鏡,輕灰暫拭塵 ,光如一片水,影照兩邊人”【周 庾信《詠鏡詩》】。全器紋飾以線狀刻線直刀雕刻。
此杯侈口、矮壁、平底、淺圈足。胎壁極為輕薄透光。外壁四朵秋葵,一紅一黃二青花,並以纏枝葉紋隔開,綴有一待放花苞。葉紋奼紫赤鐵色濃,色暗無光,表面乾澀不反光,是成化鬥彩所特有的標誌彩,更是後世歷代仿造者所不能企及的色彩。
黃釉蓋罐形制端莊,圓口豐肩向下漸收,蓋上安燭焰鈕,面施黃釉,色彩鮮明,暗刻海濤龍紋為飾,工藝精湛嫻熟,韻致典雅雋秀。
底施白釉,足底露胎。底足「大明成化年製」六字楷書款。
「膽瓶」名稱源自外形,長頸大腹,形如懸膽。圓口、寬頸、腹碩圓。矮圈足、圈足外敞、曲線柔和狀若懸膽;底足圈內三支釘痕,部分露出淺黃色胎色。膽瓶造型典雅曲線優美,始燒於唐代至清中晚期,盛行於宋代。卧薪嚐膽勵志的寓意贏得文人共識,加深其文化底藴。真的厚釉上幾乎都有針孔,針孔的成因在於釉層中較大的氣泡,還沒完全飄散出去,在表面造成的痕跡。在古瓷並不把針孔當成瑕疵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