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銅瓷器 龍紋罍 款大清雍正年製
仿古銅瓷器 龍紋罍 款大清雍正年製
仿古銅彩龍紋罍,造型莊重,紋路清晰,盤口、收頸、寬肩、鼓腹、圈足外撇,肩上兩側設螭龍對耳,另二側飾鋪首並預留有活環孔。以青銅色為地,器身都滿飾立體花紋,有饕餮紋、龍紋與蕉葉紋等..,輔以綠松石釉、金銀彩,古樸清麗,仿銅器紋樣的腐蝕間青銅銹色,巧妙的反映出古銅器的色澤、鏽斑。外底刻陽文篆體「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外圍方欄。器內亦上滿釉,銅光閃耀。無論造型或顏色均刻意模仿青銅器,達到了使人僅憑肉眼無法辨別是瓷還是銅的地步,這種釉色是雍乾時期的新創釉色。
以釉藥色料在瓷胎上仿古銅器,班綠鏽與及和裝飾紋樣的腐蝕形態是非常難的,調色難、燒製難,釉料及溫度再都影響最後呈色。製作仿古銅瓷器,需要經過千百遍試驗。仿生瓷以仿製事物的外表體徵,或是其材質膚理為準,以惟妙惟肖、以假亂真為最高目標。最早出現於雍正時期,但雍正時期的仿生瓷品種較少。直到乾隆時期,仿生瓷才達到真正的繁榮。清 梁同書《古銅瓷器考》中說,”有陶以來,未有今日之美備”,便是對這一時期瓷業成就的稱讚。
明代晚期好古風氣流行,當時的人喜歡用古銅器插花,認為它們曾經長時間埋藏在地下,吸收了土氣,會令花木生長得更為茂盛。在此風氣下,景德鎮亦開始燒造仿青銅器的瓷器,作為花器使用。根據清《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清檔》記載,乾隆十九年(公元一七五四年),督陶官唐英進呈“文王鼎、瓶、盒一份”,標誌著御窯廠試燒倣古銅釉成功,可以實現高宗以陶瓷材料來倣製古代青銅器的設想。
罍,古盛酒或水的容器,雙耳細頸,外形像壺,小口、兩耳、深腹、有蓋,表面並刻有雲雷紋形為飾。《詩經.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清.蔣士銓〈鳴機夜課圖記〉:「吾母脫簪珥,治酒漿,盤罍間未嘗有儉色。」
瞭解更多仿銅瓷器:
乾隆時期的仿銅瓷器
清乾隆時期陶瓷工藝-仿古銅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