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 黃地粉彩 軋道錦地 如意八卦靈芝蓮紋 玲瓏交泰轉心瓶 款乾隆御製
古陶瓷 黃地粉彩 軋道錦地 如意八卦靈芝蓮紋 玲瓏交泰轉心瓶 款乾隆御製
交泰轉旋瓶,器體分上下兩部,互相勾套處呈如意云形,既可活動,又不能拆開。「交泰」是取《易經》中,天地交泰,即天地相交,時運亨通之意。侈口,細頸螭龍耳,溜肩,鼓腹,底承圈足。通身施黃地洋彩,作軋道錦地,纏枝花卉紋,繚繞優美,腹身鏤雕八卦紋,圈足繪變形蕉葉,整作心思技藝,均屬巧奪天工,令人嘆服。交泰鏤空內又有青花套瓶,由外部開光可以看到夾層旋轉變化的圖案,如意八卦交泰轉心瓶融合套瓶、轉心和交泰工藝,可說是中國古代製瓷史上設計最精巧、工藝最複雜的作品。
此件作品構造相當複雜,不僅同時匯集轉心、套瓶及交泰的技法於一器,在文飾上,則融合雕鏤與錦地紋兩種技法於一器。從外觀看來,該瓶作一侈口、寬唇、短頸、碩腹、矮圈足的造形,然而仔細研究其結構,發現整隻瓶子其實可以拆解成瓶頸、腹部及內、外兩瓶,形成「交泰」的瓶式。以手觸動瓶頸,內瓶亦隨之旋轉,而瓶腹雖一分為二,然而藉由內瓶的套接,上下兩部分既相錯開,也彼此維持著巧妙的套合關係,可以活動,但不能分形,有象徵天地上下交通,國泰民安之意,故稱為「交泰瓶」。
瓶面施黃釉,釉面以針刻繪出纖細的錦地花紋,花紋之上再以藍、白、紫、粉綠、深綠、橘紅等釉彩描畫番蓮花、蕉葉和朵花,花朵的形狀雖然一樣,但在不同釉彩的裝飾下,顯得錯落有致。最難能可貴的是每一朵花、每一片葉的筋脈皆巨細靡遺地描繪出來,而敷染的色澤亦有深淺濃淡的變化。同時,鏤空的八卦紋及上下分開的如意雲紋,亦能將觀者的視線指引至內瓶,強調該瓶穿透玲瓏的特色。
「玲瓏交泰轉心瓶」為督陶官唐英及其助理老格精心研發燒造的新品類,故於奏摺中特別請皇帝「教導改正」。之後,御窯廠也持續生產轉心瓶、夾層套瓶以及交泰瓶等高難度的作品,說明乾隆官窯的確十分熱衷於技術層面的開發與追求。
為清代乾隆早期御窯廠督陶官唐英為了討好乾隆,嘔心瀝血創作出交泰瓶,交泰一詞源於《易經》天地交泰,時運亨通,唐英用瓷器圖解此意可謂是煞費苦心。交泰瓶,器腹中段鏤雕成如意頭形,套鉤回紋或倒、正T形。瓶體上下於紋飾間相互鉤套、連為一體,可以活動卻不能分開,寓意”天地交泰”,傳世品極少。
交泰轉心瓶包含「夾層」、「玲瓏」和「交泰」三種技法,「夾層」者,即內外兩層相套的結構組合;而「玲瓏」者,則是指鏤空技法;至於「交泰」,則以《易經》「天地交泰」之句,表示瓷器外壁上下交錯,如意雲紋,或稱「丁字紋」互相咬合。
轉心瓶只見乾隆一朝,乾隆以後均不見燒製。這可能是乾隆後國力趨弱,製瓷工藝下降,再加上轉心瓶燒製難度大,景德鎮禦窯廠已經燒製不出這樣機巧的器皿。轉心瓶是乾隆時期高端瓷器的經典之作,存世量少,價格昂貴。海內外私人收藏的轉心瓶屈指可數,大多收藏在大型博物館裡,每一件都是國之重寶。
蓍草瓶,又稱八卦瓶,蓍草為多年生草本,古人取其莖來占卜吉凶禍福。明清時代,飾有八卦文的瓶器,一般稱蓍草瓶。
清代《內務府各作成做活計清檔》(簡稱《活計檔》,《活計檔》現存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是一部了解清宮歷史與藝術的百科全書,反映了不同宮廷器用的製作、修復、改裝等過程,也可窺見內務府內部運作機制以及匠人的生活狀況。檔案本無公開之意圖,故毫無掩飾造作,真實而極富歷史價值。
乾隆曾下旨,要求唐英燒造「新擬瓷樣」、「新樣瓷件」。面對皇帝的旨意,唐英挖空心思,終在乾隆八年,創燒出轉心瓶,唐英呈上轉心瓶時,心情忐忑:「其新擬各種系奴才愚昧之見,自行擬造,恐未合式,且工料不無過費,故未敢多造」。轉心瓶造價貴、成器難,《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乾隆八年五月十七日的〈記事錄〉:「其新式玲瓏巧工瓷器,不必照隨常瓷器一樣多燒,嗣後按節進十數件,俱要成對,如不能成對,即將各樣燒造。欽此」。
而這類新品完成時,從乾隆七年到十二年之間的《活計檔》中皆清楚地登載品名、數量及燒造時間。文獻亦有載乾隆二十六年、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年、三十二年、三十五年、四十一年、五十二年、五十三年和五十四年;乾隆曾降旨將玲瓏、轉心、交泰等瓷器送至圓明園陳設。而乾隆二十九年、三十年和三十一年,轉心瓶又用於元旦、年節和萬壽節慶典。除此之外,乾隆十年乾隆又曾降旨將一件「轉旋瓷花瓶」賞賜給達賴喇嘛。
不含座尺寸約:22 X 22 X 42 CM
瞭解更多乾坤交泰轉心瓶的故事:
乾隆交泰轉心瓶
唐英監造轉心瓶及其相關問題
清 乾隆九年 洋彩黃錦地乾坤交泰轉旋瓶
再談乾隆轉心瓶
粉彩八卦轉心瓶
台灣人出手1.78億港幣買下乾隆洋彩交泰轉心瓶 (By S.T.)
交泰瓶十八世紀中國受西方機械原理的影響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