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名家 水墨指畫 鏡心 雨雪霏霏 龔繼先 己巳年 1989

早期名家 水墨指畫 鏡心 雨雪霏霏 龔繼先 己巳年 1989
水墨成於紙本,指繪枝幹蜿蜒,風姿古樸幽雅,敷色穠麗,構圖留白巧妙,予人雋雅淡然之感。畫面中以墨線勾勒出枝幹的挺拔與曲折,枝上結實纍纍的果實呈現出黑黃斑駁的肌理,彷彿讓人感受到果實的沉甸與成熟,極具觸感。龔繼先運用指腹拍擦、指尖點壓,讓果實表皮產生斑點的肌理變化,使畫面更具層次與生命力。墨色層疊卻不混濁,反而在濃淡乾濕之間取得了完美的節奏,顯示他對墨性與指法的極高掌握。
左側題款文字氣勢縱橫,筆意流動如畫中枝幹般自然奔放,書法與繪畫彼此呼應,彰顯龔繼先「詩書畫印合一」的藝術理想。雙印落款則為畫作定下權威與完整性這幅指畫不僅是繪畫技巧的展現,更像一場與自然、時序和心境的對話。它讓人感受到藝術家指尖流動的不只是墨,更是歲月與人生的體悟。
龔繼先無疑是當代指畫的代表人物。繼先先生之作指墨,最初卻是因為一場意外。緣於其1989年,龔繼先受邀前往新加坡開畫展,畫作託運失誤情急而為,連畫了七張指畫。意外的是,畫展當天,救場之作全部被觀眾訂購了。回到上海,龔繼先開始細細琢磨。 在他看來,指畫的妙處在於既有筆墨達不到的效果——比如折釵股、屋漏痕,可能比用毛筆劃還要有趣味,同時又兼具筆墨的味道。
如其自識:「餘自己已秋始以生紙作指畫,水墨交融,極盡枯濕之變,自此遂一發而不可收也。」在他看來,乃是筆墨有時不能盡到處,因之也是他「一發而不可收」的原因。近年來繼先以彩墨創為指畫,乃與筆寫者幾不能辨,信為難能,尤非高其佩所能夢見也!」
此作也正是己已年所做,充滿了他對自然與筆墨融合的深刻理解與個人風格的展現,以指代筆,龔繼先的筆觸顯得更加大膽、奔放。手指所留下的紋理與力度讓葫蘆顯得飽滿有張力,而葉片與枝條則透出一股「率性自然」的豪邁與沉穩。他所強調的「順其自然、不設腹稿」,正可在這幅畫中略見一二。一氣呵成的氣韻、從容自適的構圖,彷彿畫家與自然同頻共振。曾於2019上過帝圖秋拍。
指畫,是龔繼先的寫意天地裡的另一方綠洲。透過近二十年的耕耘,不僅有了豐碩的成果,而且,贏得了比肩前賢,甚至別開生面的歷史地位。謝稚柳曾有題贊雲:「指畫以高其佩最著稱,以指其描寫五彩,無所不能。今年繼先以彩墨創為指畫,乃與筆寫者幾不能辨,信為難能,尤非高其佩所能夢見也。」指畫,是以代筆,但依然追求之筆是墨筆,即離墨筆。從偶然的機會嘗試指畫,到作為一種表現手段的有意識運用,龔繼先一以貫之的是筆墨。在指畫中刻意強調筆墨,其實是對指畫作為指畫的一種消解或背離。當指畫的畫面和筆寫的畫面想當接近或沒有差異時,指畫自身的特性也就大大減弱,甚至消解。龔繼先的指畫不以突顯指畫固有的特徵為指歸,而是以和「筆寫」如出一轍為追求。這在龔繼先手裡不是勉為,而是強為。這種強為的做法,是有難度的,也是充滿風險的;不過,因為他有技巧,也就合了藝高膽大的古訓。於是,站在常人眼中的風險上,龔繼先領略到了無限風光。
畫心尺寸約: 68 x 68 cm
龔繼先(1939-)
北京人,1958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1963年畢業,為李苦禪先生的入室弟子。當代著名的大寫意花鳥畫家和指畫家,歷任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美術編輯、副總編輯、社長兼總編輯、編審》,並長期擔任《藝苑掇英》主編。師從李苦禪、李可染、葉淺予、王雪濤,擅長水墨大寫意花鳥畫,對中國畫有系統的研究和較高的鑑賞能力,並對中國美術史論有深入研究,作品曾多次在國內外展出。著有《龔繼先畫集》《怎麼畫荷花》等。
李苦禪先生生前曾說:“繼先弟與我交遊多年,為人心誠學切,藝業大有進展,如此急進不怠,前途極有作為。”
延伸閱讀:
龔繼先_百度百科
海上名家龔繼先:中國畫是動詞
著名書畫家龔繼先:筆墨「悟」世間萬物,在自娛中享受創作
王亞法:老友龔繼先
墨海精神——國畫大家龔繼先
龔繼先:興之所至,想畫什麼就畫什麼(70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