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晚期 景德鎮古窯 手繪茶花刀紋 如意靈芝紋 渣胎碗 青花套碗 11只

清中晚期 景德鎮古窯 手繪茶花刀紋 如意靈芝紋 渣胎碗 青花套碗 11只
清中期如意靈芝紋青花碗,碗身比例勻稱,口沿略撇,圓弧腹,圈足。紋飾的題材吉祥而且傳統,青花的發色沉穩而且內斂,色澤青翠艷麗,富餘光澤,將由淺至深、各個色階的青色都表現得歡暢淋漓。造型舒展規整,釉面溫潤肥腴,畫工流暢,表現手法瀟灑奔放,疏密有致,外壁繪飾纏枝靈芝紋,器內手繪雙圈,碗心Y字款,器型比例飽滿,修足利索,通體的包漿具有自然的歲月老化跡象。
如意靈芝紋青花碗,明代中晚期,在青花瓷上越來越常見,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審美趣味和吉祥祈福的心理,套碗紋飾飾工與製作工藝為清中晚時期的風格。景德鎮是明清時期重要的瓷器產地,如意靈芝紋青花民窯碗也大量產自這裡。該類型為常見的清代青花品項,靈芝草花紋碗多裝飾碗、盤、杯等實用器,「靈芝紋」是中國瓷器及古典家具紋飾中常見的紋飾,自古以來被認為是天意、美好、吉祥、富貴和長壽的象徵,後來在圖形的變化中,靈芝紋有一種演變成為「如意」,及「如意雲紋」。如意的如意頭即取靈芝的形狀,如意雲紋已是一種更簡化的線形如意紋樣。清代民窯瓷器在製作過程中,或胎釉上的雜質、或落灰,而帶有雜質,這是釉面出窯帶縮釉、蕎麥點的主因,其年代跨距從十八世紀延續至今。底款:景德古窯。
另有一說,渣胎晚上畫的是景德鎮的市花——茶花,在茶花型的圖案旁還有“刀”字的圖案裝飾,這些畫面大都採用抽象、寫意畫法,有波浪的刀字代表開了鋒的鐮刀,代表今年的豐收;沒有波浪的刀字代表未開鋒的鐮刀,代表來年的豐收,是瓷都人祈願五穀豐登、風調雨順的象徵,是從畫匠們心中自然流淌而出的音符。這曾被達官貴人看成難登大雅之堂的下腳貨,卻在景德鎮生產了幾百年。
渣胎碗,在明代就已經有了,這種渣胎碗是利用大量散落在坯房裡的下腳廢料製成的粗瓷碗,燒煉時一般放在最次的窯位燒製,所以胎質粗糙價格低廉,逐漸被老百姓所採用的一種粗瓷,又稱“灰可器”,釉色青灰,表面飾有抽象青花紋樣。器物起源於宋代繁昌窯,明代萬歷年間窯工流落景德鎮後利用廢料燒製。此碗紋飾形式多樣,常見草書“柯”字演變的刀型、茶花等抽象圖案,江浙一帶稱“鬼畫符”,紋樣來源存在繁昌窯瓷工紀念家鄉。明代徐渭評估其風格「直抒胸臆,如寫家書」。渣胎碗多由景德鎮民窯槎窯燒製,以家庭工坊模式生產,因價格低廉成為日用粗瓷代表。其青花紋樣雖簡樸,但承載民間生活訊息,被視為景德鎮民間青花藝術的重要載體。如今,因傳統的渣胎碗均採用手工製作,生產成本較高,且後繼無人,早已逐漸地淡出了日用陶瓷的舞台,如今早已難覓其蹤跡,愈顯珍貴。
當手持古人日常用碗時,也十分符合人體工學,在盛用傳統食物如魯肉飯、蘿蔔湯等..,特別有味。也很適合做為時代劇的道具。
其一尺寸約:12.3 X 12.3 X 5.5cm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