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 黃釉絞胎 羽毛紋 雙繫執壺
古陶瓷 黃釉絞胎 羽毛紋 雙繫執壺
執壺碩腹,喇叭口,溜肩,肩置短嘴、曲柄,曲柄連於口肩之間,二面各有一繫,長圓腹,腹上部豐滿至下收斂,低矮圈足,圈足無釉之外,全器施透明黃釉。透過黃釉,羽毛紋絞胎紋飾更為鮮明。羽毛紋由白色與褐色胎土,通過絞胎工藝產生,紋飾由胎而生,內外相透,其紋理與瓷質渾為一體。。執壺是一種酒器。最早出現於中唐時,當時稱注子。
絞胎要製造出亂紋容易,但要在瓶形器外表產生規則的紋路,真是非常難的工藝,令人佩服古人的智慧,更顯此器的珍貴。
尺寸約:14.9 x 15.9 x 27.8 cm
絞胎瓷最早出現於唐朝,那時的絞胎技術尚不成熟,多數絞胎的紋理則以亂紋、回紋為主。所施的釉色多以低温黃釉、綠釉為多見、瓷胎白度較差。到了北宋時期,當陽峪的絞胎工藝更趨成熟,瓷胎的白度也有了很大提高,紋路技術也更加完美。可以有席編紋、麥穗紋、羽毛紋、迴轉紋、木旋紋、流沙紋約十多種紋理的變化,強調絞泥形成的自然紋理,不再繪以顏色。最後上透明釉燒製而成。由於絞胎工藝難度高,不易掌握,在經過北宋末年戰亂之後,元代起已銷聲匿跡,再也沒發現這類瓷器,技術也已失傳。
絞胎瓷的特點是圖案帶點不規則,風格自然,且紋理表裏如一,故有「瓷中君子」之譽。絞胎瓷因用上不同的泥,燒製時中容易因為不同的膨脹系數而爆烈,且工序繁複,成品率較低。因此,工匠們不會採用高温燒製絞胎瓷,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絞胎作品多為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