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名家 羅漢 泥人 陳慶良 1984
陶瓷名家 羅漢 泥人 陳慶良 1984
羅漢坐像,袒露瘦骨嶙峋眉鬚濃茂,睜一眼閉一眼,一派仙風道骨之貌,略微側首,小憩於奇岩上。左手撐足,右手摳足,呈翹腳姿勢,體態刻畫甚為生動,並著以寬袍,衣著皺摺自然垂瀉。整制刻畫神韻精巧而傳神,工藝精熟高妙,刻畫傳神,嫻熟暢練,精彩絕倫,韻致瀟灑雋雅。
陳慶良(1945-2014)
南投埔裡人,隻身北上復興藝校(復興商工前身)求學,畢業後考進國立藝專主修繪畫,求學期間以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工讀時期即從事陶瓷與繪畫創作,畢業之後即在陶藝廠任職,從事陶藝創作,並曾在基隆及臺北縣的汐止指導陶創作,之後在苗栗、新竹地區以產品設計技術職為主,其間更到南洋從事技術指導工作,啟蒙許多當代陶藝家。以陶塑泥人的手上功夫聞名,多次應文建會之邀至國外示範展出。
開始泥人創造,緣於有天,他在百貨公司看到一些小小泥偶,看來滿可愛,他就順手買了一組回家,把玩之時,他忽然靈機一動,何不自己做幾個不經案燒的泥人來玩玩?做出來之後,幕然領悟到帶著自已郷土味的泥人,天空何其廣闊。
隨著朋友造訪,看到逼些小泥偶非常激賞,粉粉要回去擺飾,尤其是奇石的玩家特別喜歡把它融入小小的盆景中增添無限的情趣。為了適應山水盆景濕氣,他的小泥人都過窯燒,不過很少上釉彩,而保持了泥土的原色。泥偶有許多人做,唯有他的泥偶不亮麗的色彩,,保持泥土的本色,他說:「保持原土的顏色,才有泥味,人總離不開泥土嘛!」
作品供不應求,他索興辭掉陶瓷廠的工作,專心在家開了一所陶藝工作坊,這時候太太蘇秀慧也跟著他一起做,她原來也在陶瓷廠擔任設計工作,對於丈夫的小泥偶可謂相輔相成。夫妻共同創作,竟日忙於捏泥,偶然彼此也會一時興起你捏個我,我捏個你,欣賞一番。然後,又把它們打碎和泥,重新再捏個你塑個我,那份情趣不知羨煞了多少人。 《你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如火。用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再將咱兩一齊打破,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借用你儂我儂這首歌,來形容泥塑藝人陳慶良夫婦的夫唱婦随最為傳神。
陳慶良的工作坊雖在新竹,但他小時候住在南投埔里,他的泥人材料大都埔里家鄉運來,問他烏什麼要道麽費事?他笑笑回說:「小时候生長地方,對那『郷土』特别感到觀切,捏起泥人來特別有鄉土味。」
陳慶良的作品內容以中國傳統人物造型為主:古典文學、歴史掌故、文人雅士生活情趣佚事、傳統戲曲人物都是他取材的對象。 原本是沒有生命的泥土,透過他高超的捏塑技巧,人物栩栩如生地活躍在眼前。不管是一尊小如姆指大的泥偶,不祗是五官俱備,表情生動,連衣衫皺都起伏有致,神態恰如其份。
他的泥偶人物,並不囿於歷史所記逃的定型,他常把它引伸情趣化,如「詩仙李白」 「但願人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贤皆寂寞…」倚甕而臥,醉態可掬的神貌,悵涼與豪放的詩調充塞在那方寸之間的盆景;又如「茶翁陸羽」又展现著雅士品茗悠然風雅的一面;「十八羅漢」則透射著釋家神偶的風貌,神態各異,眞個大千世界云云眾生相。
由於父母年事已高,陳慶良在北部事業告一段落後,即返回故鄉埔里打造「耕陶草堂」,並藉由創作與年近百歲的父母互動遊戲,其孝心堪稱現代老萊子;而陳慶良放棄都會生活,返鄉照顧年邁父母,以及對藝術的精進,足為藝術創作者之表率。
尺寸約:12 x 13.8 x 10.2 cm
1984年創作
陳慶良陶藝流水創作展:2007/9/15-10/3於台中市文化局文物陳列室(一)
陳慶良陶藝創作個展:1994/05/07-05/26於水返腳藝術中心
手底乾坤:臺灣的傳統民間工藝 1996/台中市台灣省政府新聞處出版
(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