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名家 漁翁自樂 太白醉酒 青花蓋罐 王步

早期名家 漁翁自樂 太白醉酒 青花蓋罐 王步
蓋罐胎土淘煉精細,質白慎密純淨,釉質細潤,白裏泛青,青花青中帶藍,緊密溶於胎骨之上, 繪漁翁自樂及太白醉酒,用筆圓潤蒼勁,分水法表現出水色濃淡筆韻,層次豐富,既有大寫意畫的磅礴氣勢,又有耐人尋味的筆墨情趣,展現恬靜的田園之美。署名:竹溪老人王步字。
王步獨特的用筆與用料,晚年十分講究青料與瓷釉的色澤,他所使用的青料多由自己配製,一般來説,青中微帶藍黑,給人以莊重、渾厚、寧靜之感。他的青花瓷忌用純白釉,而常用一種白裏泛青光亮度弱的釉,他認為這種釉比純白釉和古代的重石灰釉含蓄,與青花結合有温厚的效果而無浮滑之感。因此,通觀其青花瓷畫作品,其料色整體看來乾淨明麗、淡雅穩重,有明澈瑩淨之美感。他認為釉下彩畫在泥坯上,不但涉及料色,還關係到瓷土的性能問題。因坯體吸水力強,易吸收料水,料水與坯體需配合得當,若胎骨的瓷土質地不好,也會影響到青花瓷的燒成效果與畫面表現。所以他對於青花瓷畫的第一關,即陶瓷胎質方面就進行了嚴格控制。
國畫上的渲染在青花上叫作“分水”,用青料在泥坯上分水與宣紙上潑墨作畫不同,紙上作畫當即可見效果,而青花“分水”當時只是黑壓壓的一片,只有在燒成之後才能見到效果,而且瓷胎的泥坯的吸水的速度應該比宣紙要快很多,所以畫青花就比畫宣紙還要難,難在既要胸有成竹,又要速度很快。王步的大片分水(面積大的一尺餘),從濃到淡一氣呵成,料分五色,渾然一體,除“分水”之外,以線為骨,生平好用鐵線描與折蘆描,用筆圓潤蒼勁,其線條有如驚蛇走龍,疾馳於淋漓蒼潤的雲水之中(分水)。分水技法在康熙朝得到充分發揮,成為了康熙朝青花的一個典型特徵。
青花分水技法,是用「雞頭筆」蘸取鈷料水,左手拖坯,右手執筆,筆鋒不觸及坯體,緩緩擠出筆上的料水,左右手配合默契,在坯面上讓料水順勢而流,燒成以觸及坯體後濃淡分明,單一的藍色分出了不同深淺的色階,達到水色鮮豔、明淨瑩澈的藝術效果,與國畫的水墨丹青相似,所以青花中有頭濃、二濃、正濃、正淡、影淡的「料分五色」之說。王步十分熟練地運用這種分水技法,充分發揮青料的特質,並在藉鑑水墨畫的筆墨技巧時,大膽革新以勺淌水的分水方法,依據料水的流動而因勢利導,從而增強青花藝術的感染力,豐富了青花的表現技法。王步透過多年的實務經驗,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結合水墨畫的技法,將分水劃線法發展為分水鉤線的沒骨法,創造了大寫意法。這種技法十分符合青花的工藝製作,並且將材質的特質發揮得淋漓盡致,使作品栩栩如生,意趣盎然。
王步(1898年—1968年)(中國陶瓷美術大師)
字仁元,號長湖、竹溪道人,晚年又號陶青老人,江西豐城縣人。1898年出生於景德鎮。其父王秀春,乃清代同治、光緒年間景德鎮優秀的青花畫師。在父親的薰陶下,從小喜愛繪事,但好景不長,1904年王步才六歲,父親在貧病交加中過世,撇下不幸的孤兒寡母。母親唐氏,勤勞智慧,為了償還債務,母親變賣了景德鎮的所有家產,帶著王步回到原籍江西豐城縣竹溪村隨婆母居住。生活艱苦,但王步的母親仍將他送往私塾念書。三年苦讀,王步功課樣樣優秀,並展現出繪畫的獨特禀賦。1907年,王步時年九歲,在親友的幫助下隻身來到景德鎮拜青花藝人許友生為師,從許學藝五年,在此段時間裡,王步飽經獨自生活的磨,以驚人的毅力,發憤學習將坯料的工藝性能、線條的運用、分水的技法等掌握得十分熟練,邁開了他艱辛、漫長而又輝煌的藝術生涯的第一步。至1912年徒滿出師時所在工場倒閉,王只得靠畫鳥食罐維生。
1917年,王步被邀入陳乾順瓷場幫工,開始繪製仿古青花。他著力在線條上下功夫,很有造詣。不久,陶瓷名家吳靄生(1886-1926)便發現了他的藝術才能,於1919年聘王步進入景德鎮瓷業美術研究社擔任仿古青花的繪製工作。朝夕臨摹明、清官窯名品,對傳統的青花藝術,瞭如指掌受益頗多,為其日後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26年吳靄生病逝後,他受王琦、鄧碧珊等人影響,學習傳統中國繪畫,同時向鄧碧珊學習書法,刻苦臨帖,採用水墨畫技法繪製青花。
從1907年來到景德鎮至1968年病逝,從事陶瓷美術工作長達六十餘年,生平創作釉下、釉上、堆雕、刻花瓷器數以萬計,尤精於青花,享有”青花大王”之稱,晚年所作青花瓷及畫常署“陶青老人”,齋名願聞吾過之齋。他的作品得到普遍的喜愛,被國內外博物館、收藏家所珍藏,並在國內外書刊上廣為發表,成為青花瓷經典。
尺寸:
- 早期名家 漁翁自樂 太白醉酒 青花蓋罐 王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