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 洋彩鏤雕 月月報喜 時時報喜 雙龍耳轉心瓶一對 款大清乾隆年製 之二

古陶瓷 洋彩鏤雕 月月報喜 時時報喜 雙龍耳轉心瓶一對 款大清乾隆年製 之二 有損
此轉心瓶由上下兩部分組成,其中配以內膽;外壁通體以洋彩繪製紋飾。轉心瓶上部為口頸部,撇口,束頸,下外撇;口沿、頸部正中弦紋、及頸足處皆有加金,口沿下繪如意云一周,頸外飾以胭脂紅料彩繪卷草紋為地,洋彩纏枝寶相花,兩側貼塑魑龍耳,雕琢細膩生動,施褐彩為地,上描金勾勒。轉心瓶中部通體繪飾黃地洋彩纏枝西番蓮花,中部飾四幅圓形開光褐彩加金鏤雕團螭紋,施彩敷色妍麗華美。內膽中通景繪製十二隻喜鵲,喜鵲象徵「喜事臨門」,因自古用十二時辰計時,喜鵲十二隻則寓「時時報喜」,一年有十二月,亦可稱「月月報喜」。所繪喜鵲身姿各異,飛鳴、行、止各自期間。六隻在地,六隻在樹上及天空,亦有代表「歡天喜地」之寓意。除喜鵲之外,紋飾中尚有青松、佛手、靈芝,表祝壽延年,福壽吉祥之意。圈足外撇,以胭脂紅料軋道紋為地,洋彩纏枝寶相花,近底以鬆石綠釉為地繪藍料彩迴紋一周。器底滿施松石綠釉,中央以礬紅書「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識。本品集洋黃、果綠、礬紅、金彩,松石綠釉、胭脂紅料彩、藍料彩、鏤雕,轉心等多種工藝,畫面繁複而不雜亂,瀰漫著花香鳥語,又透露出皇室的威儀,可謂巧奪天工,美艷非常。該瓶製作於清王朝最為鼎盛的乾隆時期,極盡奢華、嘆為觀止,充分體現了乾隆時期官窯洋彩瓷器製作工藝的最高成就。
轉心瓶,又稱「旋轉瓶」、「套環瓶」,瓷瓶多鏤空開光,意為從中窺探內瓶繪飾,以達觀有限而意無窮之妙。轉心瓶畫工精細,工藝複雜,代表清宮工藝高超技巧,各部件都是量身訂做,若有半分差錯便前功盡棄,完美呈現乾隆宮廷文化高貴華麗,因而存世清宮轉心瓶量雖不多,件件精品。
往時在清宮陳設的珍貴琺瑯彩、洋彩御瓷,一直深鎖禁苑,直至民國十九年(1930)故宮博物院成立,才第一次給予公開展示,人們才有機會領略到如此巧奪天工之物。民國許之衡先生所著《飲流齋說瓷》中道:「瓶之腹際玲瓏剔透,兩面洞見而瓶內更有一瓶兼能轉動,似美術雕刻之象牙球者然。若是者,名曰轉心乃內府珍賞殊品也。」陶雅名為套環轉動之瓶。頗嫌名稱煩,古物保存所則標其名曰轉心今從之。
清宮舊藏多數鏤空旋轉瓶,外壁均以滿繪紋飾表現,尤其接合處多以金彩或其他紋飾以掩蓋其接痕。鏤雕又稱鏤空、透雕。其技法是在坯體未乾之時,將裝飾花紋雕透,然後施釉入窯燒造。由於鏤雕是通過胎體的空洞表現紋樣,故鏤空部位需精心設計,設計不合理在燒造時會造成器物變形。從傳世的乾隆鏤雕器物來看,整體鏤空者鏤孔佈滿器身,孔與孔邊框互藉以尋求力度平衡,使之成形且穩固,此種工藝反映了工匠極高的技術水平與創新思維的奇巧。
尺寸約:22.5 x 22.5 x 36.9 cm
瞭解更多:
清 乾隆 洋彩黃錦地葫蘆形交泰轉心瓶…..故宮
台北故宮藏乾隆粉彩葫蘆形交泰轉心瓶內之套瓶裝置…三談乾隆轉心瓶
洋彩黃錦地葫蘆形交泰轉心瓶
交泰瓶十八世紀中國受西方機械原理的影響
【風格故事—乾隆年製琺瑯彩瓷特展講座】
明清重器降臨北京保利 稀世難求的乾隆御製洋彩「時時報喜」轉心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