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 白釉 薄胎刻花 祥禽圖 影青鏤花玲瓏大碗 款大清乾隆年製
古陶瓷 白釉 薄胎刻花 祥禽圖 影青鏤花玲瓏大碗 款大清乾隆年製
玲瓏大碗敞口,深弧腹,圈足,採用玲瓏瓷工藝,胎質細緻薄透,吹彈可破,碗的上下二層有玲瓏米通眼,碗周外以半刀泥玲瓏技法,在極薄的坯體薄雕一層,但不予鏤空的工藝。刻花作祥禽圖飾及如意卷草紋環繞周身,通體施白釉,釉面光潔,晶瑩素美,胎體輕薄,鏤花迎光而視,如剪紙窗花般通透自然,工藝精湛,韻致恬雅雋逸,底青花書「大清乾隆年製」三行六字篆書款。鏤空玲瓏與半刀泥玲瓏結合在一起的裝飾更為巧妙,它們互相襯托,形成明略對比,組成疏密有致的圖案,從而能達到形似不重逼真,形神兼備而注重神韻的境地。口沿為芒口,應為胎身碩大且過於輕薄,致必須採用覆燒。
玲瓏瓷是一類鏤空填釉瓷器。「玲瓏」的本義就是靈巧,明徹、剔透,先在生坯上鏤空孔洞,再用特製的釉填入,燒成之後可以看到半透明、玻璃狀孔洞組成的花紋,以玲瓏稱之甚為貼切。
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記載:「素瓷甚薄,雕花紋而映出青色者謂之影青鏤花,而兩面洞透者謂之玲瓏瓷。」其製作方法是,先在生坯上按圖案設計的花形,鏤刻一個個小米孔,使之兩壁洞透,有如扇扇小窗;然後糊上特製的透明釉,就像窗戶糊紙一樣;再通體施釉。經過焙燒,鏤花處明徹透亮,但不洞不漏。這種透光的米粒狀孔眼,叫做”米花”。唐代洪州窯巳生產玲瓏瓷;明永樂時,景德鎮窯巳有玲瓏產品。隆慶、萬歷其間,玲瓏瓷風行一時。清乾隆時期,禦窯廠也曾仿燒。主器物有玲瓏爐、玲瓏蓋碗、玲瓏筆架和玲瓏香奩等。
玲瓏瓷歷史可追潮於宋代的鏤空工藝,從。製作「香熏爐」的偶然中得到啟迪,先要在頂蓋上鏤刻出許多排列有序的孔眼,施好釉再入窯饒成。但因施釉過厚,影青釉料在高溫熔融時出現了釉汁流掛而淤塞孔眼的現象,形成透明而不透氣的效果,產生種意外的美感,啟發了創新的思維。明永樂年間,景德鎮開始正式生產玲瓏瓷,由於工序繁雜、雕刻難度大,成品率低,供皇室專用陳設瓷的一級品只有約十萬分之一左右,甚為珍稀,成為當時皇室專用瓷。清乾隆官窯燒造技術成熟,鏤空填釉瓷得以重現,需以薄胎為坯,並鏤刻出米粒狀的孔洞組成花紋,再施釉燒成,鏤花玲瓏透明。
尺寸約:31 X 31 X 12.3 cm